發表文章

守住良率與產能 精密監測晶圓手臂|GOOD科技報 Newsletter25007

圖片
  當 CoWoS 製程邁向高度整合與極致精密,傳送手臂這個過去被視為「配角」的設備,正悄悄成為決定產線穩定的關鍵。一次輕微震動未被察覺,可能導致晶圓損壞、停線數小時、損失百萬。當製程不容許誤差,設備更不能出錯。晶圓傳送手臂監測在先進封裝中的重要角色,該如何透過監測守住良率與產能?     別讓 CoWoS 製程輸在「搬送」!從晶圓傳送手臂說起的隱形挑戰 在 CoWoS 產線上,傳送手臂故障導致停線與良率下滑的情況是極為嚴重的事件。比起核心製程本身,更令人頭痛的,往往是這些配角設備的異常無從掌握。 一、產業現況: CoWoS 封裝掀起自動化搬送新挑戰 CoWoS ( Chip-on-Wafer-on-Substrate )作為目前最重要的先進封裝技術之一,已成為台積電、日月光等半導體龍頭強化高效能運算產品競爭力的核心。這項技術將邏輯晶片直接堆疊於記憶體晶圓之上,大幅縮短訊號距離並提升封裝密度。 但也因為晶片密度大增、製程精度變高,整個 CoWoS 流程在實體搬送過程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穩定性需求。   以往傳送手臂( wafer transfer arm )只需確保穩定夾取、搬運準確即可;但在 CoWoS 製程裡,每一個晃動、偏移、甚至震動頻率的微變,都可能成為日後良率下滑的開端。   尤其在 EFEM ( Equipment Front End Module )、 FOUP Load Port 、自動倉儲與晶圓傳送模組之間,晶圓必須被頻繁且無誤地搬送。如果這些流程出了狀況,即使主製程設備運作正常,也可能導致整線停滯或良率異常。 二、產業痛點:無聲的異常,背後是千萬成本風險   傳送手臂雖非主製程設備,卻是貫穿整條 CoWoS 產線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。 許多晶圓廠至今仍依賴定期保養或故障後修復來管理這些設備,導致如下問題頻繁發生: 無預警停機 : Z 軸模組磨損導致上下震動異常,使手臂卡死於夾取階段; 晶圓擦傷與破片 :細微的晃動未被發現,導致夾角偏移使晶圓於 FOUP 中產生接觸; 效率下降但無法定位 :設備參數數值看似正常,但實際傳送過程中已有震幅異常。   在 CoWoS 產線中,一次意外停線,光是產能損失就可能高達百萬元。這還不包括晶圓本身的報廢成本、工程人員加班搶修的人力支出,以及產線重新調...

全面盤點生產耗電關鍵!|GOOD科技報 Newsletter25006

圖片
  面對全球能源成本上升與節能減碳壓力日增,工廠的每一度電,不僅影響當月電費,更關乎整體營運效益與未來永續競爭力。 許多企業在日常營運中,或許正默默承擔著「看不見的耗電浪費」——從馬達空轉、老舊設備過載、到尖峰用電超標,這些問題若未被掌握,將持續侵蝕您的成本與設備壽命。

打造設備短鏈新思維|GOOD科技報 Newsletter25005

圖片
  備品卡在海關,產線卡在命運? 在高度競爭、節奏快速的製造業產線上,任何一個環節出錯,都可能讓整條生產流程瞬間卡住。而在這些環節之中,往往有一群「不搶風頭卻至關重要」的設備 — — 轉動設備,如風機、馬達、幫浦、壓縮機等,扮演著維持產線穩定運作的基礎角色。 過去大家都在關注智慧製造、無人機台、AI自動光學檢測,但實際上,若這些轉動設備哪天突然故障,整廠的高階自動化也只能原地待命。而更棘手的是:備品往往不在手邊,維修技術又仰賴原廠,導致產線只能被命運「卡住」。 「設備短鏈化」的策略,製造業穩定營運的關鍵答案。 設備短鏈化(Equipment Short-Chaining)是一種縮短設備維修、保養與備品取得流程中供應鏈距離的管理策略,特別針對設備備品取得困難、維修支援延遲這類高風險問題進行「在地化」、「模組化」、「預先佈局化」的系統設計。其核心目的在於:縮短設備故障與復原之間的時間差,提升營運韌性。 #PDM #IoT #AIoT #短鏈化 轉動設備壞了比你想得更麻煩 在補給預算不斷補前提下,製造業的機械自動化和系統聚焦強調「高效率與維持穩定」。然而,從現場經驗看,轉動類設備(如風機、電動馬達、冷卻泵、壓縮機)總是被小看。這類被視為「執家者」的設備,實則擔負著全家維持運轉的重擔,一日出現故障,就是產線停滯的開端。 相比於主要製程設備,轉動設備常常是被忽視的存在,操作人員常以很個人化的老師傅經驗形來維持。這種方式很像老醫生聽聲音不用驗定就知道哪裏痛,效率高但無法標準化、數據化成系統,尤其當負責人員退休或人手更換時,這類知識就變成「無法繼承的失落」。 更關鍵的是,轉動設備的異常徵兆多為「非突發、緩慢累積」,如振動頻率微幅升高、軸承磨耗不均、溫度在極限邊緣游走,這些都不是人眼或耳朵可以即時察覺的。 轉動設備的故障於呈現平穩累積性增加趨勢,停機前的故障、故障前的微變,都是資訊。如果沒有專業儀器、專業分析、就無法及時掌握設備狀態。 因此一套數據視覺化、可預測、可開放數據分析系統,就顯得根本而重要。而固德科技打造的 RM 轉子品質管理監測系統,就是為製造業設備轉型而生的智慧全防範。 RM-IoT 上場:讓設備會說話,健康狀況一清二楚 當製造業機口再也找不到老師傅,產線管理沒有章法、設備總是「有一點奇怪」,對「先補後修」的依賴性升高,被動經營風險越來越大。 這時,一套能「聽...

AIoT 怎麼幫製造業當設備健康守護神?|GOOD科技報 Newsletter25004

圖片
  從「等壞了才修」到「還沒壞就知道」   某家工廠,原本機台運轉得好好的,突然「砰」一聲停住了。整條生產線像被抽走插頭一樣,瞬間癱瘓。技師跑過來一看,原來是主力馬達燒掉了。零件沒現貨,還要等國外進口,結果造成停機五天,損失了快三百萬。這不是電影情節,這是有可能是每天上演在製造業現場的「日常災難」。   你可能會問: 「我們每個月都有排保養啊,為什麼還是會突然壞掉?」 「以前靠師傅聽聲音也能抓出問題,現在到底差在哪?」   關鍵在於: 我們的保養邏輯,還停留在「等壞了再來處理」的階段。 這就像你永遠只在發燒時才去看醫生,完全不知道體內其實早就有徵兆在喊救命。隨著智慧製造與 AI 的浪潮席捲而來,設備管理這一塊也在悄悄進化。 我們開始不滿足於「定期保養」這種大鍋炒的做法,而是希望 —— 每台設備都有專屬的健康檔案 還沒壞就能看到警訊 維修不是救火,而是策略   這,就是 AIoT +  預知保養 要帶來的改變。 它不只是科技名詞,它是讓你從「疲於應付故障」,走向「主動預防異常」的一張門票。 AIoT  是什麼?簡單說是「感覺  +  分析  +  反應」的三合一系統   AIoT  是由兩個關鍵字組成的科技混血兒: AI (人工智慧) + IoT (物聯網) 。但這不是單純把兩個技術拼在一起,而是一個讓機器變「聰明」、變「敏感」、還能「表達自己」的智慧系統。   你可以把  AIoT  想成機器設備的「人體進化版」 —— IoT  是五官與神經 :幫機器裝上感測器(就像是聽診器),像是耳朵(聲音感測器)、眼睛(攝影機)、皮膚(震動、溫度感測器)、甚至能偵測「心跳」(電流、壓力、濕度等參數)。這些裝置就像人的感覺神經,負責蒐集環境與身體狀態的各種訊號。 AI  是大腦與直覺 :這些數據進來之後,會經過  AI  模型的分析與判斷,從中辨識出異常模式。例如:震動頻率變尖銳、耗電量突然升高、馬達溫度波動異常等等, AI  能夠用過去的數據累積訓練出來的「經驗」去推論出這些變化是不是壞徵兆。 行動層是手腳與反應神經 :分析完後的資訊會轉換成具體反應 —— 通知技師、發出維...